那么,如何再現原作的形式美呢?筆者以為,可從再現原作的音韻美、修辭美、篇章結美三個方面來把握。音韻、修辭、篇章結構反映了作品語言形式從小到大、從低級到高級的漸進遞增關系。這種關系要求譯者對原文語言形式從音韻而修辭,從修辭而篇章結構進行美學審視,繼之將自己的審美感受凝于筆端,再現于譯者語言形式之中。 以Bynner對李白《靜夜思》的翻譯為例。眾所周知,韻律工整優美是中國古代詩歌的重要特點,在《靜夜思》這首詩中,李白用“光(guang)”“霜shuang”“鄉xiang”三個韻母相同的字分別作三個詩行的尾字,從而使全詩在吟詠時產生出一種悅耳的音樂效果,即音韻美。不可否認,這種音韻美是使李白這首詩所以能流傳千古的另一個重要原因。遺憾的是,Bynner的譯詩雖然在傳意方面十分出色,但是在傳美方面卻顯得不足,原詩所具有的押韻美基本無存。 |